记者观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9年岁末,广东公布了2018年教育经费统计情况: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68.43亿元,比2017年增长10.55%,增幅高于全国2.14个百分点。
亮眼的数据,彰显了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干力量;大手笔的投入,表明了广东全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坚定决心。
教育是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心工程,更是引领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广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先手棋,重点破解人口多、底子薄和不均衡的区域教育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子。
过去一年,广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青年人打好亮丽的“中国底色”——
省领导带头走进大学课堂讲思政课,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广东实践,回答师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出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加强教学改革、打造“思政金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印发《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强化校内劳动教育、校外社会实践;集合全省思政课教师最强阵容,精选10个专题,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精品思政课程,2019年秋季学期在全省高校推广实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过去一年,广东重点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一盘棋”推进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深入推进,本科高校分类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省内高校“组团”帮扶工作铺开,9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派出44名骨干到粤东粤西粤北9所高校担任校级领导职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粤东粤西粤北高校跨越式发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建设,加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招录计划达3400个,为乡村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优秀教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湾区建设,教育先行,广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过去一年,教育部、广东省政府联手制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规划,粤港澳三地教育交流、合作办学加速推进: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8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高校首批398门课程在线开放并实行学分互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收1200名本科生,香港科技大学“落子”南沙,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正在大湾区选址合作;957对粤港姊妹学校、89对粤澳姊妹学校“牵手”……
2020年已至,全面小康冲锋号响起。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将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国际教育示范区。
年度案例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在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们大力宣传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事迹,引导师生增强爱党报国、矢志奉献和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在全省154所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会上,分享了思政课建设的经验。
过去一年,广东创新思政课机制建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发展,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广州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学农、学工、自我服务类等劳动课程;中山市中小学安排专用课时,1—9年级每周开设2节劳动课,编写“综合实践活动”“乡土中山”“劳动技术”等教材配合开设课程。
“互联网+思政”风靡校园。“粤易班”网络平台,集思想教育、教育教学、学习交流、共享互助为一体,广东有152所高校、超过156万名师生进驻。
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大熔炉”。150多所高校组建了22个实践团、5207支队伍、74369名师生,奔赴对口支援省区和我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思政工作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入心入脑,广东还有不少创新经验引起全国关注。
2019年新学年开始,全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要为学生上“思政第一课”。4年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思政第一课”制度,向大学生传递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获得教育部充分肯定。至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累计讲思政课3000多人次,受众超280万人次。
广东还推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高校新媒体联盟,打造全省高校新媒体力量矩阵,抢占高校新型舆论阵地,目前联盟拥有103家高校会员单位。
广东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合作,建设11个省级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区域内高校交流合作,互相支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促进各高校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各地市也积极行动,日前“广州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该中心将整合广州思政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5个方面的协同,推进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创新办好思政课,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有力保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通过多措并举、创新形式,用思政“小课堂”链接网络“新课堂”、社会“大课堂”,出新出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省职业教育城投入运作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新年伊始,清远市清城区省职教城内,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首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广东金融学院由清远市政府自主引入,计划投资29.34亿元,是清远市首所本科院校,也是进驻省职教城的第10所高校。其落户意味着清远职业教育实现“专本衔接”。
2019年秋季,省职教城首期工程全面建成,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贸职业学院5所院校开学,近2万名新生入驻。
省职教城规划用地面积33.22平方公里,在清远市原有的4所高职院校基础上,引进5所省属高职院校。采用“一次征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建设模式,首期工程于2016年4月启动,5校首期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建筑面积57.7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3.7亿元。
“我们把最先进的技术都引进清远,现在正在和通用电气谈合作。”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透露,目前该校已在清远开设主干专业,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首期工程完工,成果已然可见,省职教城二、三期工程建设则进入紧锣密鼓的布局。2019年10月,省职教城二期工程建设启动仪式举行。
记者了解到,总投资约54.6亿元、计划新增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的省职教城二期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5校余下工程将争取在2021年全面完工。省职教城三期工程仍在规划之中,计划再引入约5—10所高校,争取在2021年秋季动工,2025年底全面完成,届时省职教城面积将扩大到50平方公里。
省职教城内院校将按照广东省产业集群布局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设施,促进教育、产业深度融合。省职教城筹建办主任黄卫星介绍,省职教城的建设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到2021年,省职教城10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2万人,每年可培养输送4万名高技能人才,提供20万个培训岗位。
集团化办学将好学校送到家门口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日前,广州中学教育集团、天河外国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广州天河区教育集团总数已达5个,集团内学生数达4.39万人,占全区公办中小学学生总数的43.6%。
近年来,集团化办学在广东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成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过去一年,广东积极以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办学集团,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集团化办学盘子越做越大,一盘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省已有教育集团264个。广州已组建54个教育集团,实现每个外围城区均有一所市属优质学校辐射;深圳已成立各级各类基础教育集团31个,其中,福田区成立首个小学教育集团荔园教育集团,龙华区成立首个教育集团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东莞市教育局发布《2019—2020学年度第二批新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名单》,拟新增厚街前进小学教育集团、谢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和道滘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3个教育集团。珠海、韶关、佛山等地也成立了多个教育集团。
多个教育集团开办新校让孩子们“有学上”,更能“上好学”。
2019年新学年开始,许多家长发现,名校开办的新校在家门口“开张”。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广大附中实验小学、广州市铁一中学白云校区、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等由教育集团开办的新学校自带名校“基因”,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在家门口上名校”。
深化集团化办学升学模式改革,让更多学生共享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设立集团奖教奖学基金,鼓励创新,鼓励集团学子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比赛,鼓励公益志愿者活动和支教帮扶活动;广州中考“指标到校”分配的比例扩大到公办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部分指标计划按照指标考生数30∶1的比例直接分配给教育集团内的农村初中和薄弱学校。
集团化办学前置到学前教育阶段,实现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广州幼师学前教育集团成立,聚焦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将形成以学前教育师范教育为主体,以开展幼儿教育师资培训和举办幼儿园为两翼,以学前教育研发产品、师资培养培训为补充的格局。该教育集团将实现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通职前人才培养、职后在职培训的通道,有效推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
集团化办学,引发了基础教育的变革,从缩小校际差距入手,推动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正在逐渐改变广东的教育生态和资源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钟哲 马立敏
见习记者 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