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两句出自《三字经》的名言老少皆知——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是做老师的懒惰。然而,近年来,由于老师惩戒犯错的学生而引发家长过激行为的事件屡见不鲜,让不少老师对于惩戒心存困扰。
如何让老师的教育方式更加多元有效?日前,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的情节轻重采用不同的惩戒手段。那么,家长、一线教师和相关专家如何看待这项拟出台的新规?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家 长
适度惩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2月1日是个晴朗的周日,在边家村一栋课外辅导班较为集中的大楼里,记者随机采访了13位陪孩子来上课的家长。
“咱们都知道‘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但现在老师们挺难的,因为有的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一些老师都不敢严厉地管教学生了,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会影响别的孩子。”42岁的小学生妈妈路茜,对教育惩戒权非常支持。她说,孩子的班上有个很调皮的学生,经常会在玩耍时猛地将同学推倒,或用钢笔在前面同学的衣服上画小动物。老师多次温和教育,但效果不明显,家长也不重视。“对这样的孩子,也许老师适度运用惩戒权,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路茜说。
采访中,共有11位家长十分认可老师的惩戒权,认为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适当惩戒。只有两位家长反对惩戒权,其中一位家长觉得老师对孩子使用语言教育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另一位家长担心,如果老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惩戒的尺度,会给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的伤害。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其中,一般惩戒包括: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适当增加运动要求;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暂扣学生用以违反纪律、扰乱秩序或者违规携带的物品;课后留校教导等。此外,还规定了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具体内容。
教 师
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均不可或缺
“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教育部对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立规,是教师的福音,对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授予一把‘戒尺’。”市第46中学的赵永老师感慨地说,他当了多年的初中班主任,感到在教育学生时顾虑重重、心理压力大,担心教育中对孩子惩戒过度。《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教师有权实施教育惩戒,并对惩戒程度进行了划分,让教育惩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赵永说,教育的初衷是“手中有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惩戒教育不是身体的惩罚和心理的冷暴力,而是与赏识教育同样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勇于面对并改正错误的惩戒。他建议各校根据校情完善详细的校纪校规,让教师知道怎么用好手中的戒尺,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违规违纪的后果以及会受到哪种惩戒。
谈起教师的惩戒权,市第46中学的英语老师问晓娟也深有感触。她说,严格的纪律与要求,是学校教育的基石。但之前,在“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红线压力下,老师没有相应的惩戒权,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只能畏首畏尾,最后索性放弃必要的批评与管教,纵容了个别学生的戾气。而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让教师实施相应惩戒时有了法规依据,对解决家长与老师的分歧、维护师道尊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每一个学生,还是应该宽严有度、慈威并济的,毕竟‘教育惩戒权’这5个字中,真正的核心还是‘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辅助手段。”问晓娟说。
除中学教师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的小学教师对“教育惩戒权”也非常认可。大雁塔小学教师田果说,细读《征求意见稿》后,她的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激动,尊师重道的社会共识让她倍感教书育人任重而道远,她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能用、会用、用好这些教育规则,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她相信修订细化后的《征求意见稿》,定会为教师规范使用教育手段提供法律保证,也将为家校携手育人创造更为和谐的氛围。
专 家
老师在惩戒学生时要把握好“度”
“老师教育学生,本来就应包含‘惩戒’这部分内容,这本应是无可争议的。但前些年一些人对教师惩戒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一旦惩戒,家长找学校投诉甚至闹事,否定了惩戒,也束缚了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说,这样一来,当老师面对一些调皮的、用语言管教不起作用的孩子来说,教育起来就很难了。《征求意见稿》引领人们转变对教育惩戒权在认知上的偏颇,重新认定老师惩戒学生是一种权利,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但是,老师在惩戒学生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还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惩戒过度或伤害学生。
记者了解到,《征求意见稿》对教师惩戒学生也提出了“禁止清单”,包括: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行为;辱骂或者以带有歧视、侮辱的言行贬损等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个人或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因个人情绪或者好恶,恣意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惩戒等。
“此次《征求意见稿》也是学生的福音。”西安心沁源心理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郑敏主任告诉记者,她多年来在做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现在学生的法治观念、自我意识都很强,很在意老师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征求意见稿》明确赋予了教师惩戒权,这让学生加强了对惩戒权的法律认知,能减少被老师惩戒时的抵触情绪。同时,也能明确自己的违规行为将要受到怎样的惩罚,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此外,惩戒权确立后,也能减少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来源: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
编辑:王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