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写好了”“我也写好啦”……
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小学语文教师乔海平的语文课上,他刚讲完《轻扣诗歌的大门》这篇课文,学生们就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让他品鉴即兴创作的诗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以前乔海平的课堂上从未有过。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美丽园丁”项目,乔海平曾先后两次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他说:“从教学理念革新到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听了专家的讲座,犹如醍醐灌顶,令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和感受。”
2016年,庆阳市启动实施了“美丽园丁”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陇东学院签署了“支持庆阳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计划”,决定利用3年时间,通过中小学对口支援、教师培训、教育研究成果推广等方式,全面支持庆阳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习称“陇东”。过去,受经济、地理等诸多因素制约,当地教育发展滞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伐较慢。
庆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自强介绍,依托“美丽园丁”项目,该市以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通过“高端引领、重点培养、区域联动”的方式,建立起涵盖市、县、校3级,包括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在内的12类骨干教师体系,搭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梯队,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在活力。
以往,每年的开学季,新堡小学都要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焦虑期”。“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每个老师都要兼任几门音体美等课程,一到排课表老师们就犯难,只能靠硬派任务解决燃眉之急,学校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和家长对此意见很大,生源流失严重。”新堡小学校长张明才说。
这样的情形已不复存在,而与之对应的是教学点的学生数量每年都有小幅度的上升。2016年起,新堡小学的教师全员分批次赴陇东学院参加了全科教师培训。培训回来之后,教师们很快“上手”,过去令大家“犯难”的课,如今成为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作为新堡小学唯一的“体育”教师,韩世义过去每次上课都显得没底气。“我的主课是数学,还要带全校的体育和科学课。尤其是体育课,我只能带着孩子们玩简单的游戏,几乎成了‘玩乐课’。”韩世义说,参加了两次陇东学院的培训后,他摸到了上课的“门道”。
现如今,韩世义已成长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他的体育课不仅有声有色,更是“花样百出”,篮球、足球、体操“手到擒来”。他还带着学生们练体操、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学生屡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曾经的薄弱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统计,依托“美丽园丁”项目,近3年来,庆阳市已累计培训教师15210人次,占到全市教师总数的52.9%。同时,为全市8个县区的1118所农村学校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音体美科学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各1500人,这些教师的成长,弥补了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短板”,课程开齐开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多了,学生“活”起来了,乡村教育得以“涅槃重生”。
为学校教师“强筋壮骨”的同时,庆阳市瞄准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9所高中、7所初中、10所小学作为北师大“学校发展一体化建设”项目示范校,从办学理念、教育管理、德育工作等各个方面精准发力,全力培育打造本地特色化、品牌化学校,成为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帮扶,我们高位嫁接了北师大实验小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校发展层次和水平,短短几年时间,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更新换代,教育质量连续跨了好几个台阶。”列宁小学校长柴建平欣喜地说。
目前,庆阳市已建立了以列宁小学等为首的28所品牌学校,并培养出一大批名师名校长,通过发挥名校、名校长、名师的“传、帮、带”及示范、辐射作用,有效促进了农村薄弱校整体提升,各县区教育质量不断攀升。
作者:本报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高文博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9日第5版 版名: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