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首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协办,深入研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主题。大会邀请40余位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带来前沿理论,近300位国内外学者、教育企业管理者、投资人、一线教师等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发展。
大会现场大会现场
致辞环节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伟鹏主持致辞环节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伟鹏主持
嘉宾致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表示,中国教育在新的时代,要和新的科学技术结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的成立与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年来,从一个“小众”的专委会,成长为“大众”的专委会。如今,人人都在谈论“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教育,这正是专委会大有可为的时代。
以往中国的教育在改革创新方面相对落后,一些新的设想往往不是我国最先提出。但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在中国有非常好的基础,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之后,还会陆续成立大数据教育等与新的科学技术相适应的专委会,推动我国的教育研究,将人文化、科学化和技能化结合起来。
北京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副书记、副校长薛庆国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正在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机器人作为高端智能装备和高新技术的代表,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有一批数量庞大、高质量的后备军,高等学校应该勇担重任,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将进一步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工作。相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的举办将为加快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普及与人才培养,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长李怡章表示,中国是对人工智能最关注的国家之一,中国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球地缘政治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加快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的战略问题,中国必须占据AI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要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所,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努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希望在AI教育中,不要过分强调技术和经济,而是要强调道德在AI应用中的重要性。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中国要通过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在AI和相关数据科学的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创立一个互助、共融、有理论的人类共同命运。
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重量级嘉宾分享观点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以《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将发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战略领域。这是开展机器人教育的重要背景。
我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弱势。根据领英《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报告》,截止到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90万人,其中美国85万人,中国5万人,中国全球排名第七。
我国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这个战略任务肯定要由教育来承担,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非常重要,它既能够为更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又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帮助。
普及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为契机,以技术类的课程和综合实践课为载体,推动人工智能的教育。第二,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在师范类的院校设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第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鼓励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人工智能体验中心。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钟义信以《范式变革中的人工智能》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分为三大学派,包括结构主义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功能主义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行为主义人工智能—感知动作系统。各学派都取得了精彩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分而治之,不能形成合力,所以直到现在,世界上仍然没有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
由于没有通用理论,所以可以说人工智能这个学科还没有到位。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把程序编得好一点,算力强一点,而是要在范式上革命。
范式包括科学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对象是什么,并由此导出方法论。传统物质科学的研究采用的是物质观,方法论是机械还原论。但是由于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物质科学不同,第一,信息科学不只研究纯粹的物质课题,相反强调主体客体同在;第二,认为不确定性充满整个过程。所以信息科学的研究不能够完全沿用物质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它的方法论应该是信息生态方法论。
中华文明的思想非常巧妙,它的科学观是整体观,方法论是辨证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来讲,我们可以用这种信息科学的范式指导研究,形成我们的理论——机制主义通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中华文明思想有机会和潜力,引领信息科学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曾海军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2019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白皮书》的六个核心观点。
第一,统计发现,美国、欧洲(英、法、意)是教育机器人学术研究的主要地区,研究聚焦于教育机器人的本体、教学角色及影响、教学实践、设计及应用情境五个方面,机器人对STEM、语言教育、身心障碍治疗的价值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受到学界更多关注。
第二,教育用户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教育机器人的需求广泛且不同。从应用场域来看,适用于家庭的需求明显多于适用于学校的需求;从功能效用来看,辅助于语言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的需求占比较大;从适用对象来看,面向于学生的需求高于面向其他群体的需求。
第三,教育机器人的设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以智能化为着力点,既要满足用户的主观需求,强化自然人机交互体验,又要对用户需求保持理性判断,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机器人的伦理要求。
第四,人机交互、机器视觉、情境感知是教育机器人研究中需大力发展的三大关键技术;教育机器人本机智能与云端智能设计的结合将为提升感知与交互能力提供新思路。此外,教育机器人还应发展更多的教育适用性,提高教育服务的胜任力。
第五,教育机器人的终端消费市场在迅速扩展,教育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专用型产品研发和推广的思路逐步形成,将成为系统集成商的蓝海市场;细分领域有望成为未来教育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六,教育机器人市场将形成服务型生态系统圈。与智能手机发展历程相似,以教育机器人操作系统和开放的SDK或API服务吸引软件开发商的加入,形成从硬件集成到软件开发再到各种教学服务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孙富春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思考》的演讲中重点提到了他对“人工智能+教育”带来的变革以及面临的三大机遇和四大挑战。
他讲到,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生态将从平面变为立体、思维模式将从一维变到多维、知识体系将从单一到跨界、教师能力将从一元到多元、教育技术将从单一到复合、教材呈现将从纸质到数字、教学场景将从传授到互动、学习方式将从静态到动态、管理模式将从传统到智慧、教学评价将从粗放到精准。
“人工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产业的赋能现象,本质上是人工智能对教育工作的替代和辅助,将教师和学生从低效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提升教学与学习效率,解决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核心的成本高、效率低、不公平的问题。
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三大机遇。第一是智能教育项目投资热度高涨,深受资本市场青睐。第二是将有更多教育培训机构布局智能教育产品研发。第三是教师需要具备与人工智能匹配的教学能力。
同时,人工智能也为教育带来了四大挑战。第一是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数据积累不足、市场认知不够、人才问题。第二是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伦理、社会及安全问题。第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障碍。第四是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学习内容变化带来的能力培养上的挑战和学习方式变化带来的自主管理的挑战。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全在题为《人工智能发展形势与我国的政策实践》的演讲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李修全介绍,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如何让新技术与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战略性问题相结合,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面临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安全、老龄化社会等问题,都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将是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后发优势。
产业方面,中国跟美国共同形成了当前产业发展的两个大国,同时这两个大国也在紧密合作。从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网络来看,中国和美国合作体量大,合作紧密,两个大国是优势互补,密切协同。未来,中国要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动智能企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治理方面,要强化风险研判、制定伦理准则、推进立法,加强评估的监管机制。使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产生应用都能够符合公众价值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不至于走偏。
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在两个方面需要提升。第一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第二是产业界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人才缺乏。2018年4月教育部专门制定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专业型人才培养方面,成立学院、联合实验室,加速人工智能人才的成长。
《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应用培育计划》启动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应用也正在进一步打破教育界限,打通人才培养链条,成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联动的关键,人工智能正在让教育真正成为共同体。
本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上,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四家单位共同发起《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应用培育计划》,联合教育及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事业,共同就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开展的有效模式、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的培育成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可行路径等方面开展广泛探索,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地“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应用培育行动”。
开幕式与大会报告结束后,分别召开了五场主题分论坛和研讨会,就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助力新工科论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产教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等主题开展研讨。
大会还同步举办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成果展。共展出AI音乐学院、悠贝亲子阅读、中国高科集团、威盛创造栗、清研华翊、智能火花、福方科技、儒博AI老师、灵石科技、机器时代、一维弦科技、码高教育等数十家教育企业最新成果,吸引了与会嘉宾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