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教育”、智慧课堂等词语又火了。
日前,浙江孝顺镇中心小学学生佩戴监控头环上课的视频爆红于网络,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议。视频中,孩子戴在头上的检测头环号称“脑机接口”,能够记录孩子们上课时的专注程度,生成数据与分数发送给老师和家长。
更令网友担忧的是,头环产生的数据,也都会被上传至研发和提供头环的设备公司。
对于还处在头脑发育期及学习习惯养成期的小学生来说,“监管学生课堂秩序、规范学生学习方法无可厚非。但监管决不等同于监控,规范也绝不能简化成冷冰冰的分数。”对此事的微博热评如此表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智慧课堂产品在落地后的真实使用场景中,首次引来争议。
据资料显示,今年8月,上海某小学引进“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可以捕捉到学生上课时脸上的微表情,如皱眉、打哈欠、微笑等。平时还会对学生是否主动捡垃圾、是否打架、是否主动向老师问好等行为作监测。以人脸识别品牌Face++出名的旷视科技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其AI系统可监测学生上课趴桌子、睡觉、举手、玩手机等动作的次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已经渐渐走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校园和课堂。但这般运用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还是立体化无死角的“全景监控”?AI+教育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其界限又在哪里?
吸金还赚眼球,风口之上的千帆竞逐
“AI+教育”是今年行业内依旧爆火的概念。上半年,宣布完成大额融资、排名靠前的教育企业,无一不以“AI”作为宣传卖点。
与此同时,“智适应”学习与AI伪真人直播课程也开始兴起,AI大数据技术被用于报名时辅助分级排班的学生摸底评测;学生课后作业批改及易错点分析汇总;个人学习档案及培养计划建设等方面。而AI伪真人直播课,也因为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模拟课堂互动、可反复观看,同时具备低廉价格而受到很多家长青睐。
除了赋能在线教育课程体系的AI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智慧校园也成了一大热门赛道。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互联网+教育”向“智能化校园建设”逐步转化,提出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
市场广阔,政策利好。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吸引了行业巨头的目光,也成为了互联网大厂入局教育的着眼点。
2018年7月,K12教育巨头好未来推出“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同时升级能够对课堂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智能评测的“魔镜”系统。去年8月19日,好未来宣布战略投资数字教育软件开发平台“锐学堂”,投资金额为数千万元。
新东方不甘示弱,继N-Brain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平台和教学硬件“AI班主任”之后。于今年7月,发布新东方小学教学平台,通过人机对话,实现课堂内外的数据共享与衔接。
作为科技大厂,百度带着“智慧课堂”杀进了公立校,为其提供备课、教研、题库、AI教育、考评、教务等服务。腾讯则借助了ABC技术,为中小学搭建智慧课堂,使学生可以把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家中,老师可以实时检查学习进度。近年,华为向中小学推出“云课堂解决方案”等产品,帮助建立学校教学管理平台,提供“弹性教育云”,推出远程教育解决方案。
高效也需人性,教育不能“失智”也不能“失温”
当AI技术走进了课堂和学校,被标榜最多的就是“科技赋能,提高人效”。的确,面对有着几十名学生的班级,利用人脸识别相关技术手段来检测学生上课状态和保证听课质量,一定会比班主任或者授课老师凭一己之力掌控全局要有效得多。
但是,如果仅把低头几次、打哈欠几次、皱眉几次,就简单等同于听课状态不佳,这种评判如何保证公平?所谓的“情绪监测”、“表情监测”,如何确保上课一直盯着黑板并保持微笑的学生,脑子里一定是在紧跟课堂节奏思考;难道情绪不高、不发言的学生就一定没掌握知识点?传输给老师和家长的、冷冰冰的上课表现“分数”真的就能定义学生的学习质量?
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确有其重要作用,在大数据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画出薄弱点地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甚至包括签到占座等方面,AI能够起到良好的“助教”作用。另外在课堂纪律与学习环境管理方面,对于学生可能蕴藏危险的打闹举动,或是过分的逃课、逃学等行为,AI都可以做到比老师更有效。
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网络设施更高覆盖率和更快速度的实现,科技化、智能化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肯定不能“失智”,但作为一种时刻保有人文关怀的行业,教育更不能“失温”。
此前,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9月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希望学校慎重地使用此类技术软件。
“AI永远都只能是手段,而教育才是根本。”真实教学场景中,存在很多不能被标准化、量化的事项,这些是要借助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情感关怀来处理的。AI应该更多定位于基础设施,能够让老师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老师要负责教育温度、情绪沟通、性格塑造等更高级的作用,这方面是AI永远给不了的。”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曾这样表示。
盒子鱼创始人黎小说也曾对媒体表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将温度与人文体现出来,AI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效率提升的事情。”
纵观AI进入教育的这几年,AI参与到“教”的部分,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太多质疑,智能课程能够将基础知识点更高效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在没听懂的情况下,也有勇气多次询问,AI虚拟老师也会始终保持有耐心的讲解。
但当AI参与到“育”这一方面时,侵犯隐私、丧失人权等讨论不绝于耳。如今,所谓的“脑机接口”检测头环已经被金华金东区教育局勒令暂停使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老师的课堂教育在AI时代更体现了育人的本质。AI与老师各司其职,才能让教育不“失智”的同时不“失温”;才能让教学朝着更加科学化、高效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来源: 蓝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