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庭教育成了热词。各种家庭教育讲座、书籍、短视频爆火,家长群、朋友圈、公众号里,一片家庭教育焦虑的声音。然而,当我们喊出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口号时,有没有认真想过一个问题,你真的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吗?
大量的实地访谈与案例分析显示,在重多家庭中,家庭教育被严重误解和异化。它变成了功利手段、情绪发泄、权威执行,甚至是一种焦虑传染链的中继站。所以,今天我们梳理出目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但最容易忽略的几大误区,希望父母们能够真正开始思考,我现在做的,究竟是家庭教育,还是家庭压迫?
1、家庭教育就是学习辅导
很多父母一听家庭教育,脑海里直接等同于,辅导孩子写作业,盯孩子学习成绩。这是最常见的认知错位。事实上,根据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超过78%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成绩。然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分数。家庭教育首先是教孩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孩子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孩子价值观、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建立的根基。学得好,不代表人品好,考得高,不代表会沟通,成绩上去了,如果心理垮了,那是最失败的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是妈妈的事
爸爸们经常说,我工作忙,孩子的教育你负责。很多爸爸把家庭教育外包给了妈妈。但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重角色的共同作用。哈佛大学在一项关于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父亲的积极参与,能显著降低青少年阶段的焦虑与逆反。如果一个家庭里,妈妈负责唠叨、监督、执行,而爸爸缺位,或者只扮演惩罚者的角色,那么孩子在成长中就会对父爱产生缺失感,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把父亲视作冷漠、严厉、遥不可及的存在,对男性权威产生恐惧,缺乏榜样式的责任认知和自律意识。所以,家庭教育永远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父母共同成长的双人舞。
3、孩子不听话,就是叛逆
这孩子就是故意顶嘴、故意和我对着干!你确定这不是你以情绪遮蔽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吗?在青春期阶段,孩子会逐渐形成独立意识,这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是在父母眼里,这种独立变成了叛逆。研究表明,青少年顶嘴、沉默、拒绝沟通的背后,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爱父母,而是他们在寻找自我边界感。他们想要的,不是冲突,而是尊重和理解。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压服孩子,而是建立边界、学会倾听、形成你说话,我愿意听的沟通模式。
4、只要管得严,孩子就不会出错
严厉,不等于教育。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管得越紧,反弹越大。越是高压、控制式教育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现外顺内逆的现象,表面听话,内心抗拒,表面顺从,内心自卑,表面安静,实则内耗严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懂得放手的艺术,该管要管,但该让孩子自己决定的,也要学会尊重。教育的真正底层逻辑,是让孩子逐步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
5、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可以随意发泄
父母会说,我是你爸/你妈,我说你几句怎么了?但是请记住,孩子不是你情绪的垃圾桶。长期生活在情绪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心理系统会逐渐扭曲,他们可能,不敢表达真实感受,习惯性压抑自己,担心惹父母生气而陷入讨好型人格,极端情况下,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自残等行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课,不是讲道理,而是父母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不是怕你发火,而是怕你发火的时候,把他当成敌人,而不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