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利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实施诈骗,新型电信诈骗盯上高校师生


于此类针对在校学生和教师群体的新型诈骗,反诈专家提醒转账前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刚收到论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消息,便收到了“版面费”的催缴邮件,这笔钱缴还是不缴?

近日,研三学生王妮(化名)面临这样的情况。经不住发论文的“诱惑”,她在向对方提供的个人账户转账高达3000余美元的“版面费”后,才得知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当下不乏冒充学术期刊、官方邮件的电信诈骗现象存在,此类新型诈骗重点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教师群体,反诈专家提醒,转账前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收到论文成功发布消息后接到骗子邮件


“我希望公开被诈骗的过程,提醒大学生朋友们在发表论文时一定要警惕。”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王妮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新型电信诈骗案,她提到,和身边的前辈聊起来才发现,不少人有类似经历。据悉,王妮刚刚从位于沈阳市的某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今年上半年,在向一家知名国外期刊投稿发表论文时,遭遇了电信诈骗。


8月14日,王妮对新京报记者详细讲述了这一被骗经历。王妮回忆,去年底,她作为第一作者、导师作为通讯作者向一家国外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Oral Hearth”投稿了一篇关于口腔医学方面的英文文章,并于今年4月24日收到了该杂志社的邮件,告知她,文章被接受,但需要在一个月内缴925美元的“稿件处理费”。


“此前就听说在这家杂志付费发表文章比较正常,是给对方校对、改稿的稿件处理费用。当时因为在复习考试,我没有急着去缴费。”王妮介绍,5月7日又收到对方通知,称其文章已经线上发表。“当时我和导师非常非常激动,没想到就在这时骗子出现了。”王妮说,之前每次杂志社发邮件都会给她和导师都抄送一份,但紧接着的5月8日,只有导师收到了一封“版面费”的催缴邮件——对方告知其需要缴纳3295美元的“版面费”,“邮件还称如果不及时交钱将会影响后续其所有论文的发表。”


“我们当时根本想不到是骗局,因为邮件包含了全部的作者信息以及稿件信息。”王妮说,因为两封邮件的时间很近,她和导师几乎没有怀疑,便去银行给邮件中的账号转了账。没想到隔天便收到了“96110”的电话,告知她给涉电信诈骗的账户汇了款,让其赶紧到属地派出所报警,到了警察局后才得知,涉诈账户里的钱早已被犯罪分子转移至境外。


王妮(化名)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被骗的经历,图为展示杂志官方的邮件信息。 视频截图


犯罪分子通过窃取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


新京报记者通过知情人了解到,王妮的这笔“版面费”的收款账户系涉诈账户,事发今年5月,该账户还关联到了浙江的一起电信诈骗案件。“警方告诉我,浙江省有大学生汇款后发现问题报警,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我也给这个骗子账户汇过款,因此通知我到属地报警。”王妮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更多人注意。


如果和导师再仔细核实的话,在汇款前,王妮觉得是可以觉察出异样的。在她给新京报记者提供的邮件证据中,正规期刊发布的缴费邮件是一个官方缴费链接,需要在其官方网站登录后对公缴费;而骗子邮件则是提供了一个中国的工商银行账号,显示收款方是“个人”。此外,在该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上,每一条发给她的邮件都有记录,并同时会抄送给导师一份,但唯独这一诈骗邮件只发送给了导师,且在官方网站上没有痕迹。在王妮分享的视频下边,有网友高达三万多条的留言,大量网友反映也接到了类似的诈骗邮件。


“这种案件背后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很多涉邮箱的电信诈骗均为犯罪分子通过木马链接,向当事方邮箱植入病毒,窃取信息后,根据现实情况量身定做的诈骗。” 一位北京知名反诈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此类诈骗一般针对公司财务人员,比如企业的邮箱被黑后,犯罪分子冒充老板给财务发邮件,让其汇款。“目前来看,不确定是该期刊邮箱被‘黑’了,还是受害人邮箱被‘黑’后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该反诈专家判断道。


在王妮(化名)提供给记者的邮件显示,和官方邮件不同的是,诈骗账号收款方不是杂志对公账户而是个人。 证据截图


法官提醒高校学生和教师警惕新型诈骗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中央网信办于去年底公布的一批仿冒学术期刊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系仿冒学术期刊网站页面,冒名发布约稿通知,诱骗作者投稿牟财。就在今年7月底,公安部公布的5起针对企业财会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中,便有诈骗团伙通过投放木马病毒入侵公司电脑,冒充企业老板或客户诈骗财会人员的“精准投毒”类电信网络诈骗案。涉财务电信诈骗如今进入了学术圈,值得在校学生和教师警惕。


“这种诈骗是针对在校学生或教师这一类高学历群体的诈骗,可以理解为新型诈骗。”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孟慧慧分析认为,该类型诈骗有两个特点,一是被害人群体特定且有较高的教育背景。该类型诈骗针对有在期刊发表文章需求的在校学生或者教师,一旦投稿就会被犯罪分子“盯住”,成为他们诈骗的对象。


二是诈骗成功率较高。孟慧慧表示,犯罪分子掌握了受害人准确的个人信息及投稿的信息又利用受害人希望尽快发表文章的心理催促受害人短时间内转账。被害人在较短时间内容易出现判断偏差,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此类诈骗往往追赃挽损难度较大。“该类型犯罪涉多条链、跨境转账等特点,司法机关为受害人追回财产难度较大。”孟慧慧说。


孟慧慧借此提醒高校学生或教师提高警惕,提前通过官方网站查询期刊是否涉及收取费用问题并在涉及打款转账事宜时及时与对方沟通,仔细核对与对方沟通的账号信息。其次,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提高涉及个人信息的账号密码的复杂程度。并及时下载公安机关反诈APP,学习反诈知识。在遭受诈骗后受害人要立即到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有利于公安机关尽早破案,及时追回损失。


“针对这种量身定制的诈骗案件,尤其是期刊类,一定要对公进行资金交易。”反诈专家表示,即便收到了对方的缴款信息,也尽量利用官方邮件进行核实,“感觉到怀疑就要多方核实,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巫慧

校对 卢茜


冀教育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 输入分数,一键匹配录取院校
  • 河北招生政策 挑大学 选专业 选科指导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