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还是无助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电击狗的实验。研究者将狗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地板一半是通电区,一半是无电的安全区。地板通电后,笼子中间出现一个挡板,阻止狗逃到安全区。研究发现,地板多次通电后,即使不出现挡板,狗也会留在通电区,不再尝试逃到安全区。
随后研究者发现,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同样存在。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大约三分之二的人会产生无助的心态。即使没有经历挫折,十分之一的人也会在做事中途放弃退出。
我们把这种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论多么努力,都不会成功,进而产生消极预期,减少努力的心理现象,称为 习得性无助。 造成习得性无助有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持续不断的失败; 二是对失败做出消极负面的解释; 三是将失败归因于自身不易改变的原因,比如能力和人格等。
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当孩子在学习中犯错和遇到困难时,如果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问题,认为出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是孩子无能的表现,就会引发孩子高度紧张和焦虑。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就可能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一遇到难题就放弃努力,对于自己的错误也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如何让孩子从无助变乐观呢?
多关注孩子身上的优势
每个人既有短板,也有长处。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指出缺点,补上短板。其实,扬长与补短同样重要,扬长甚至更重要。因为扬长会让孩子形成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表现得更自信。
看到错误和挫折的积极意义
错误是学习和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分配时间和努力的指南针,是不断发展的踏脚石和磨刀石。只有积极面对错误,孩子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才能更快地成长。
将失败和错误归因于可以主动改变的方面
当我们将失败归因于无能时,孩子会觉得再多努力也是无用功。如果我们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努力、方法、态度等可以掌控的原因,孩子就会尝试做出调整,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