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孩子性格跟什么有关?心理学研究:跟父母说话语气有关!


2020-12-15 14:25  长脖子爸比  浏览量:212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有时家长的说话方式直接决定了事情的发展趋势,甚至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所以,改变说话的语气、语调可以使孩子听话,事半功倍,达到培养好性格的目的。

1、少说“别”,正面说。

晚饭后,义义主动帮忙拖地。他用小水桶拎起一桶水,正要把它从浴室里拿出来时,妈妈大叫:“别动,别打翻了!”成年人总是不信任他们的孩子,总是认为不提醒就把事情搞砸很容易。但我们常常发现,我们越担心某事,事情就会发生得越多。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瓦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与者尽量不要想象一只白熊。结果,人们的思维迅速反弹,白熊的形象很快浮现在脑海中。这就是“白熊效应”,反映了一种心理暗示。同样,家长越是对孩子说“不要打翻”,他们就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提起“打翻东西”的场景,以及家长大发雷霆的场景。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你想达到的目标”是可以真正实现的。同样,“不要喧哗”、“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要那么粗鲁”这些词也反映了孩子们“绕道而行”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很难理解。 家长最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少喝水”,而且要直截了当。用“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用“慢走”代替“不要跑”,用“离开那里”代替“不要靠近”。简而言之,“警告”太难理解,“直接鼓励”更好。

2、少质疑,多引导。

小齐和妈妈下午上早课,在路上遇到了邻居牛阿姨。妈妈让小齐打个招呼。小齐一点也没醒。她的声音很小。晚上在家里,妈妈生气地问小齐:“你下午为什么不跟牛阿姨打个招呼呢?” 父母总是问孩子“为什么”和“怎么做”,这通常隐藏着批评、急躁和不耐烦。孩子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不打招呼?我只是没醒!”但面对家长的质疑,孩子们不得不找理由推诿。提问会让孩子们害怕并选择“撒谎”。

事实上,让孩子们思考“怎么做”比问问题要好。比如,小齐的妈妈可以问:“我见到叔叔阿姨该怎么办?”再举一个例子,当一个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事,家长应该带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让我们看看还能做些什么。”父母冷静的语气和建设性的态度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将来,他们不会随便生气,也不会用撒谎来逃避责任,成为有教养的人。

3、少否定,多肯定。

魏伟在客厅墙上画了一只小猫。当他母亲下班回家时,她愤怒地指责道:“你怎么能再在墙上画画呢?真是不听话!”当父母任意定义孩子的性格时,孩子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坏孩子”的公式。对人格和行为的直接否定是儿童不服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人不能随意贴上“坏”的标签,更别提心灵纯净的孩子了?

对父母来说,正确的方法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人身攻击。只有纠正行为而不否认个性,孩子才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进步。

建议家长批评时,应该说“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不好的行为”。这句话是针对不良行为的,孩子们自己也不坏。孩子们,就像幼小的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幼儿园之所以用“小红花”来鼓励孩子,是因为对孩子的正面刺激往往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家长也应该给孩子画更多的正面标记,少用负面评价。

微信图片_20190823090209.jpg

冀教育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 输入分数,一键匹配录取院校
  • 河北招生政策 挑大学 选专业 选科指导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