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临汾市纪委公布了艺人仝某涉嫌高考舞弊一事的调查结果:15名弄虚作假为其伪造应届生身份、办理预备党员手续人员分别受到严肃处理,其中3名工作人员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被采取强制措施。陕西省延安市纪委监委也已对涉及为仝某办理虚假转学手续提供帮助的公职人员进行立案审查。几乎同时,西南某高校公布了该校2016级本科生陈某修改成绩获取保送研究生一事的调查结果,认定陈某确实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取消其推免资格。
高考和研究生招考都是重要的国家考试,既承载着莘莘学子求知求学的希望,也承担着选拔优秀人才的国家使命。招考公平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关系国家人才选拔的公正、权威和严肃,是不容突破的底线。一个人的舞弊成功,往往意味着另外一个人的努力付诸东流。不管是修改应届生身份,还是修改成绩获取保研资格,都属于严重的舞弊行为,是对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践踏。涉事单位第一时间启动调查,回应公众关切,表现了对破坏招考公平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和守护招考公平、教育公平的决心,值得肯定。
进入互联网时代,公众对招考公平的诉求更加强烈,社会各界也不断呼吁加强监督,让招考过程更为公开和透明。这既给维护招考公平提供了助力,也对违法违规行为制造了更大的舆论压力。因此,最快的时间、最全面彻底的调查、最严厉的处理,能对违规行为形成有力的震慑,也是守护民众招考公平信仰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而且不管发生在什么时候、年代多么久远,都要追查到底。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治理招考腐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划出了考试违规的“红线”,严重者可以入刑;不断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实施阳光招生工程,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强化安全保密,严肃考风考纪等。但现实中,还是有一些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而招考舞弊行为的发生,从侧面暴露出招考环节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制度在个别地方没有得到很好执行。
比如,报道中指出陈某在大学期间所修的21门工科基础必修课中,有6门课挂科或缓考补考。按照规定,补考或者缓考只能算60分,但她却成为例外,有的补考分数甚至记了91分。而修改成绩、弄虚作假显然不是她一个人在“战斗”。为何在获取保研资格的过程中一路畅通无阻?是谁给其一路绿灯?而从仝某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并非没有健全的制度,而是制度被突破。弄虚作假的背后往往是一群人的违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腐败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都可能防止违规行为发生。
所以,与事后第一时间的调查处理相比,更重要的是扎紧制度的笼子,将监督关口前移。通过规范招考流程,加强全流程管理,加大招考信息公开力度和范围,让招考过程在阳光下运行,营造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招考环境,减少人为操作空间,杜绝违规腐败行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诸多招考违规案件来看,尤其如此。对涉事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修改身份还是修改成绩,背后都是大人们在一手操纵。而随着招考制度的完善,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东窗事发,靠舞弊得来的成绩、学位也将化为泡影,人生也将因此留下污点。大人们当初的“为你好”,其实是留下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不是孩子在“坑爹”,而是爹在“坑孩子”。
人生的路很长,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路,投机取巧只会弄巧成拙。所以,一些家长和考生必须敬畏法律与规则,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在招考公平的底线上进行不法试探,拿前途作赌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不是空话,而是教育部门捍卫国家考试严肃性、守护招考公平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