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游乐园内,一名4岁左右的小女孩,因为争抢玩具,被小朋友的妈妈连扇耳光导致整张脸红肿。被打的途中,游乐园老板娘过来劝阻,没想到这位妈妈当着老板娘的面,又打了女童一巴掌。
作为一个妈妈,看到这样的新闻,心理异常难受,难以想象被打女童的妈妈看后有多心痛。从视频中可见,这个小女孩一直在拉扯妈妈,试图阻止妈妈。谁知这位凶悍的妈妈完全不理受到惊吓的女儿,一个劲儿的扇打女童。
视频被曝光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表示:“大人不应该插手孩子间的事,玩具抢了,可以玩其他的”;也有网友表示:“玩具被抢了,就要抢回来,别惯着熊孩子”。那么,孩子玩具被抢后,到底是应该“抢回来”还是放任不管呢?
孩子玩具被抢,大人的态度很重要
前两天,妈妈带着2岁多的兜兜到小区中间玩,兜兜正抱着刚买的皮球玩的开心。此时一个3岁多小男孩看到了兜兜手中的皮球,也想玩,便直接从兜兜手中抢走了。
兜兜追讨不成,便哭着跑去找妈妈求助,兜兜妈虽然心疼孩子,但碍于面子,还是对儿子说道:“小哥哥玩一会就会还给我们,我们先去玩滑滑梯吧”。
说着便拉着儿子走向滑滑梯,看看滑滑梯上玩的正欢的兜兜,小男孩又扔下皮球,跑向滑滑梯,便坐在滑滑梯上不下来。兜兜又伤心的大哭,看着儿子大哭,妈妈虽然很气愤,但依旧劝儿子:“皮球在那儿,我们去玩皮球”。
虽然兜兜很想玩滑滑梯,但还是跟着妈妈走了。不得不说,兜兜妈妈很善良,当孩子的玩具被抢后,她选择了“谦让”与“分享”,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面对孩子玩具被抢,强强妈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每次孩子玩具被抢,她都会直接帮孩子抢回来。有次强强看到人家在玩滑板车,想要玩,但对方不给。
强强妈就过去霸气的跟人家说道:“孩子玩一会儿就还给你,又玩不坏的,别那么小气”。听到强强妈的话,几个小朋友拿着滑板车就离开了。
同样面对孩子完全被抢,兜兜妈表现的过于谦让,而强强妈则表现的过于霸气。在每个孩子的眼中,玩具就是他们的伙伴和亲人,他们通过对玩具的维护,来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无论是逼迫孩子“谦让”还是放任孩子“抢玩具”,都是在阻碍和破坏孩子的物权意识、边界意识以及是非观念的发展。
孩子玩具被抢后,都会有哪些表现呢?
面对心爱的玩具被抢,不同性格的孩子表现不一,有的孩子会放声大哭,寻求帮助;而有的孩子则会霸气的抢回来。
①放声大哭,寻求帮助
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一些腼腆或性格内向的孩子,在玩具被抢后,就会选择大哭,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二来是想寻求父母的帮助和支持。而面对哭泣的孩子,父母大多会蹲下来安抚,孩子也不会吃什么亏。
其实,孩子玩具被抢,委屈、哭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这既不是自私也不是小气,而是在表达自我边界被侵入的不满。
②不哭不闹,不争不抢
这类孩子虽然看起来懂事、乖巧,其实是最让父母担心的,当玩具被抢后,他们通常表现的满不在乎,既不哭也不闹。究其原因:一是性格大条,真的不在乎;二是被抢习惯了。这很有可能没有意识到,那是自己的玩具,自己的边界是需要被尊重的。
③立即抢回来,绝不吃亏
面对玩具被抢,有些孩子则表现的很“霸气”,会上去一把将玩具抢回来。这类孩子虽然不会吃亏,但若处理不当,很容易让人误会或得罪人,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孩子玩具被抢,家长一般都是怎么做的呢?
01、聪明的做法:站在孩子的立场,正确引导
前几天,熙熙骑着刚买的滑板车去幼儿园,几个大一点的孩子看见漂亮的滑板车,立即围上来,其中一个叫琪琪的女孩,开口对熙熙说道:“让我玩玩你的滑板车,我们就是朋友了”,说完,就推着滑板车走了。
熙熙似乎还没反应过来,几秒钟之后,熙熙妈蹲下来问:“你有什么感觉”;熙熙说:“那是我的”,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我不想让她玩”,“你可以告诉她,不经过你同意,是不能玩你的滑板车的啊?”熙熙妈说道。
熙熙憋着嘴巴,拉扯着妈妈的衣服:“妈妈,你去说吧?”接着,熙熙妈妈带着女儿来到琪琪跟前,蹲下来对琪琪说道:“你好,你如果想玩妹妹的滑板车,是要经过妹妹的同意的;这是妹妹刚买的滑板车,她还没玩够呢!”听着熙熙妈的话,琪琪【哦】了一声,便将滑板车还给了熙熙。
当孩子玩具被抢后,熙熙妈没有立即抢回来,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引导孩子怎么做,间接的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你的,任何人玩都要经过你的同意。
02、懦弱的做法:逼着孩子分享,是对孩子的剥削
很多妈妈,在孩子玩具被抢后,碍于面子,总是会劝孩子要“分享”。因为在父母眼中,面子和人情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殊不知,父母这样强制的让孩子分享,其实是对孩子的“剥削”。
孩子出生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众人的中心;当孩子1岁左右时,便开始懂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到2岁左右时,便开始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会说【这是你的】和【这是我的】。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通过占有物品来确认自己的【地盘】。
一个孩子对自我的感觉越清晰,越会感觉到安全,也越有利于人格成长。
有些父母碍于面子或人情,很喜欢做老好人,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同时又担心孩子将来变得自私。从而说服甚至强迫孩子“分享”,其实就是一种“剥削”。
经常这样被“剥削”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说了不算,长此以往,他们甚至会拒绝好东西,认为自己配不上。
③过火的做法:暴力维护,是孩子最大的阴影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引发网友热议的新闻:一名4岁左右的男孩,在游乐场玩时玩具被抢了,父亲看见后,立马冲入游乐场,一把抓起抢玩具的男童往外甩,男童瞬间被摔倒在地。
孩子间争抢玩具,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这位爸爸,以暴力的方式为孩子撑腰“讨回公道”,无疑是在告诉孩子:暴力是被允许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目扭曲,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父母,也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同时,暴力相向的画面,也让孩子无比害怕;就像新闻中的暴力爸爸一样,孩子内心或许也会内疚,认为是自己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除了玩具被抢,父母平时的教育也很重要
①尊重孩子的意愿,接纳孩子的不分享
2岁左右的孩子,便开始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常常会说【这是你的】和【这是我的】。处于此阶段的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人分享,父母也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分享。
因为,分享不分享,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对错,只是一种选择。
此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去干扰他做出决定。同时,可以适时的引导孩子,做出正面的指引,让孩子知道分享的快乐。
②教会孩子【商量】,同时做出榜样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与孩子商量,但不要命令孩子。同时父母也需要为孩子做出榜样,我4岁女儿有一个秘密盒子,她会将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放进去。当我需要用她东西时,就会先向她借,征得她同意。
③拿了别人的东西,要道歉
女儿有时从幼儿园拿回绘本,我都会确定她是与小朋友交换的还是私自拿的。若是私自拿的,我都会带着她把绘本还给小朋友,并向小朋友道歉。
【还】和【道歉】就是让她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总而言之,孩子的玩具,孩子自己做主。父母要尊重孩子,不强迫孩子分享,同时也不干扰孩子做出决定,但可以正面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