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们带着2岁的若兰宝贝回老家过年了。我们刚回来几天,新型冠状肺炎就在全国范围蔓延开来。为了减少病毒传染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大家都响应号召,宅在家里。
但是,任何时候,总有个别不自觉,喜欢添乱的人。在我们老家,就出现了一个添乱的人,在自己已经感染了病毒的情况下,还请客吃饭,四处闲逛,导致小小的一个县城,竟然出现了十几个确诊病例(被确诊的人,基本上都和这个人有过近距离接触),成了本次疫情的“重灾区”。
我们老家的村庄就在县城边上,一大半的村民平时都在县城打工或者陪孩子上学,被感染的风险更大。因为疫情严重,所以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不但“封村”、“封路”,还有村干部轮流巡视,大家都不允许跨出自家的院子。这样的防范措施,自然是为了大家的健康考虑的,所以我们也都认真执行了。
不凑巧的是,前几天村里有一户人家,家中的老人去世了。虽然特殊时期,没有大操大办,但也少不了亲戚吊丧,亲友帮忙。我们两家的院子离的比较近,而且公婆家的院子,又刚好在路口上,所以整天人来人往的。为了减少和过往的行人近距离接触,我们连院子里也没法去了,整天只能窝在房间里。这样的日子,可把正处于活泼好动年纪的若兰憋屈坏了。
前些天,我们看天气晴好,邻居家的丧事也办完了,门前的路上也有两三天没有行人过往了,我们就允许若兰到院子里“透透气”。于是,宝爸给若兰折了一个纸飞机,父女俩在院子里“放飞机”玩。在屋里憋了这么多天(邻居家的丧事,前前后后持续了一个星期),好不容易得到了“放风”的机会,别提有多开心啦!
父女俩正玩儿的高兴,纸飞机被宝爸一不小心放到房顶上去了。那个房子是用来放柴火的,年久失修,人是不敢爬上去捡那个纸飞机的。于是,宝爸就搬了把椅子,想站在椅子上,用竹竿把纸飞机挑下来。若兰看到爸爸往椅子上站,一边喊着“爸爸小心”,一边跑过去,帮爸爸扶着椅子。虽然爸爸说“不用扶,你站远一些,小心竹竿把你戳了”,若兰也只是换了一个竹竿戳不到的方向,继续帮爸爸扶着椅子。
那个房顶是用瓦片盖着的,并不平整,所以宝爸差不多花了十来分钟,才把纸飞机挑下来(宝爸也是一个犟脾气,要是我,三两下挑不下来,就重新折一个就是了,宝爸还坚持要把那个弄下来。当然,也不排除宝爸是担心2岁多的小孩子,通常比较执拗,认准了的东西,一旦被换掉,就会哭闹不止)。在这期间,若兰一直扶着椅子,安安静静的等待着。
纸飞机终于被挑下来了,若兰等爸爸从椅子上下来了,说了“谢谢爸爸”,这才高高兴兴的去捡起了“失而复得”的纸飞机,又和爸爸一起开心的玩耍了。
这一幕全程被在旁边择菜、洗菜的我看在眼里,我觉得若兰的表现很“暖心”,就发布了一个微头条,标题是“女儿果然是个贴心小棉袄啊!”
微头条发出后,收到了一位网友的评论:这是最基本的。然后我就回复了一句“若兰才2岁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她的玩具飞走了,哭闹撒泼也很正常。”
但是,这位网友显然是误解了我的意思,又回复了一句“那也还是比较正常(这句针对的应该是我说”若兰才2岁“这句话)。只能说明你见识的更优秀的宝贝儿少而已。
其实,我发这个微头条的本意,只是为了表达“女儿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突出的是“暖心”。回复中指出“若兰才2岁”,因为我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她就是哭闹撒泼,也是很正常的表现(不论是其他孩子,还是若兰,有这样的举动,都是“很正常”的)。若兰没有那样做,表现的很乖巧、懂事,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暖心”举动感到欣慰,根本没有想过要把它和”优秀不优秀“这个问题扯上关系。
整个互动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出,这位网友的关注点和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一直都不在一个”频道“(当然,别人也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理解有差异也很正常,也可能是我的表达有歧义吧)。不过,这位网友的2次回复,分别提到了”最基本的“和”优秀“,这让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学龄前儿童(这里主要是针对3岁以前的孩子,因为3岁前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的教育、学习决定其一生)的家庭教育,到底应该该教什么呢?到底孩子的哪些表现才是”正常“的,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算作”优秀“呢?
在怀上若兰不久,我就和若兰爸爸商量好了,我们的孩子的养育问题一定由我们自己负责。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家长应该如何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通过我所学到的以及我对那些知识的理解,我认为:3岁之前的孩子,父母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孩子的身心发育,人格培养及好习惯养成。换句话说,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行为习惯良好的。
我当时发那个微头条,不过是随便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但是通过这几天的思考,我倒是觉得从若兰那天的表现来看,我们对若兰的教育是成功的,至少是合格的。我思考了这几天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而若兰不经意间的举动,已经为一直被”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该教啥?“困扰的父母们,做出了教科书般的示范。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准备通过对若兰的这一举动的详细分析,分享一下我对”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
1、要给孩子充足的爱,同时教会孩子爱别人。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句英国谚语说得好: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当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时,那伟大的母爱已同一泓湖水,柔波荡漾、浩浩淼淼;当等待第一声婴儿啼哭的焦虑之时,深沉的父爱已如苍茫草原广阔无垠、郁郁葱葱。
3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幸福的人能用童年治愈一生。所以,3岁前,父母应多跟孩子在一起,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建立起牢固的初级幸福感,这是父母真正能给孩子的一辈子的财富。
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陪伴才是最长情的爱。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同样重要。我家若兰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宝爸就开始参与进来了(我家若兰的胎教大部分是爸爸做的呢),若兰出生以后,宝爸更是全程参与。特别是这次春节假期,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延长,宝爸更是抓紧机会多陪伴若兰,和若兰一起玩游戏(比如这次放纸飞机,就是爸爸和若兰一起玩的)。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爱,而充足的爱则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不缺爱,家长更时常感到一种“心肝都掏给你了,还要怎么样”的困惑和无奈。为什么会这样呢?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许会找到答案。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都是单向传输的。爱从父母那儿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无条件的,无止境的,孩子却未反馈一点给父母,长久下去,养出的孩子难免会自私,任性,一切只考虑自己。所以,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应该教会孩子爱别人。
爸爸陪若兰玩纸飞机,在纸飞机飞上房顶的时候,赶紧帮她捡回来,这是爸爸对若兰的爱。当若兰看到爸爸站到椅子上,及时提醒”爸爸小心“,并赶紧跑过去帮忙扶住椅子,在爸爸提出”不用扶“的时候,依然坚持,并且在等到爸爸从椅子上下来之后才去捡挑下来的纸飞机,则是若兰对爸爸的爱。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教会孩子理解爱,教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只有让爱成为双向的、互动的,他们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才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
每个做了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力比别人强,比别人聪明,在各种场合都能像一颗小星星一样闪亮。为了这个目的,做家长的不惜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社会上各种特色班也都投家长所好,应运而生,而作为主角的孩子们就开始疲于奔命。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识字、唱歌、跳舞,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充足的享受、带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等,都不如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认知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也是将来生活和学习所必备的能力,也就是说”认知能力“是孩子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所以,从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
许多人认为,认知能力就是对身体事物能够完全的认清,这种理解是非常狭义的。那么,什么是认知能力呢?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所以说认知能力包括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不仅要对事物认清,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在这次的”捡纸飞机事件“中,若兰从多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认知能力:当爸爸站到椅子上的时候,她喊出了”爸爸小心“,说明她意识到了这种行为是有危险的;赶紧跑过去扶住椅子,这是她想到的解决办法;当爸爸说”小心竹竿把你戳了“的时候,她迅速移动到了一个竹竿戳不到的方位,这是她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表现;扶着椅子坚持了差不多10分钟,直到爸爸下来了才松手,则说明她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
如果说以上表现所表达的认知能力只是我的推测的话,这件事的后续发展则非常直接、明确的表现出了若兰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那个纸飞机被挑下来之后,若兰就和爸爸接着玩了。不一会儿,爸爸再一次把它放飞了,而这一次是飞到邻居家的屋顶上去了。
他家陪孩子在县城上学,村委会说他们回来要先隔离半个月,人家就没回来。楼梯在人家室内,我们也没办法去房顶上捡。最关键的是那个房顶是平的,这次纸飞机不是落在房檐边上,而是飞到屋顶中间去了。
若兰不等爸爸说话,自己就去搬了一个小凳子出来,又去拿竹竿,要去挑下来。爸爸说“那里太高了,够不到”,若兰就又去搬了一个更高一些的凳子出来。宝爸说“这样还是够不着的”。若兰想了一下说“那就给消防车打电话吧”。宝爸说“消防车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们这点小事就不要麻烦消防车了,爸爸给你重新折一个”,若兰答应了,这件事就这样解决了。
通过这个后续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若兰看到纸飞机再次飞到了房顶上,她立刻去搬凳子和拿竹竿,因为第一次爸爸就是这么做的,说明她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当宝爸说“那里太高了,够不到”的时候,若兰又去搬了更高的凳子,说明她已经有了空间的概念,并且可以分辨出高矮了;当宝爸说“这样还是够不着”的时候,若兰提出了”给消防车打电话“,这说明她知道消防车的功能(消防车可不只是用来救火的,高空救援也是消防的工作之一。而且,对于消防车的救火功能,若兰也是很清楚的。前些天,老人去世的那家邻居在给老人烧纸钱,若兰以为着火了,也说过”赶紧给消防车打电话“的话);而若兰之所以知道消防车的这两种功能,则是通过它平时看的动画片里面了解到的(《小猪佩奇》中猪爸爸和朋友们一起野餐烧烤的时候,不小心着火了,就是打电话让消防车去救火的。而另一集中小乌龟土豆爬到树顶上去了,也是打电话给消防车,让帮忙把小乌龟从树上解救下来的),这不仅说明若兰的记忆力很好,而能够分辨出”乌龟爬到树顶上“和”纸飞机落到房顶上“都属于”高空救援“,也说明若兰具备分析判断和归类总结的能力。
在那条微头条下面,那位网友提到了一个词叫”最基本的“,那么,在我看来,对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有了良好的认知能力,掌握各种知识、技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最好的教育,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近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这次的”捡纸飞机事件“中(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若兰也表现出了众多的”好习惯“:
第一,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2岁的孩子,自主意识已经萌芽,他们已经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时的情况是她已经在屋里憋了很多天,好不容易能够到院子里玩耍了,并且正玩的开心。可是,她的纸飞机被爸爸给放飞了(两次都是爸爸把纸飞机放到房顶上去的),导致她玩不成了,她完全有理由哭闹撒泼(别误会,2岁的孩子遇到让他不高兴的事情了,哭闹撒泼是非常正常的表现,这说明孩子有自主意识了,知道表达自己的情绪了,是孩子发育良好的表现,绝对不要理解为孩子调皮、不听话。这也是我回复那位网友”2岁的孩子哭闹撒泼也很正常“的原因,我这么说并不是为了突出若兰的乖巧,而是从孩子的阶段性发育特征来说,这确实是很正常的表现)。但是,若兰既没哭,也没闹,而是积极的配合、想办法把纸飞机捡回来。由此可见,若兰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做事”善始善终“。宝爸第一次用竹竿挑纸飞机,花费了差不多有10分钟的时间。众所周知,小孩子是最没有耐心,”等不及“的。但是,在那么长的时间里,若兰没有催促,没有不耐烦的跑掉,而是一直安安静静的扶着椅子,直到爸爸安静的下来了,才去捡被挑下来的纸飞机,足见若兰做事善始善终。
第三,勤于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在纸飞机第一次飞上房顶,爸爸站在椅子上往下挑的时候,若兰意识到了这样做比较危险,第一时间发出了提醒,并赶紧跑过去扶住椅子,第二次飞上房顶,若兰又是搬凳子,又是拿竹竿,又要“给消防车打电话”,都是在主动解决问题;纸飞机第二次飞上房顶,若兰本来想直接用爸爸第一次用的办法解决,但爸爸说“太高了,够不到”,若兰立刻搬出了更高的凳子,爸爸说“还是够不到”,若兰又提出了“给消防车打电话”的办法,整个过程中,若兰一直在思考。
第四,知道感恩,懂礼貌。纸飞机两次都是被爸爸放飞到房顶上去的,但若兰并没有责怪爸爸。在爸爸帮忙捡的时候,还关心着爸爸的安全。纸飞机被挑下来之后,若兰在去捡回来之前不忘给爸爸说“谢谢”。这样知道感恩,懂礼貌的小宝宝,怎么能不令人喜爱呢?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那位网友在评论中提到的另一个词是“优秀”。虽然我不知道在他心里,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但一个从小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当然,不仅仅是我上面提到的这几种)的孩子,难道不正是“优秀”的表现吗?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他的利息,使孩子终身受益。一个从小养成了各种好习惯的孩子,我不敢说他一定能成长为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毕竟,人生中有无数的意外,半道“长歪了”的可能还是有的),但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概率绝对大于他“长歪”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