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宝宝咬指甲是缺微量元素?


2020-02-17 19:57   澎湃新闻  浏览量:356

宝贝刚出生时小小的、软软的,家长们盼着宝宝快快长大,可以自己翻身、爬行、走路,可以咿咿呀呀、模仿学语、言语交流,可是孩子长大了会跑、会说了,各种各样的宝贝状况会频频出现,比如宝贝“啃指甲”一事让家长们烦恼不已!

宝贝“啃指甲”是为什么呢?宝贝是缺铁、缺锌了吗?宝贝是肚子里有虫吗?这指甲里好多细菌宝宝都吃下去怎么是好?怎么能让宝宝不“啃指甲”呢?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

啃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啃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学龄前期和6-12岁学龄期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啃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孩子出现“啃咬指甲”的行为时家长会非常担心、各种猜疑,是孩子疾病的表现吗?缺铁性贫血的宝宝出现异食癖可表现为“啃咬指甲”;血液中某种有益微量元素缺乏或有害微量元素的超标可能也会伴随出现“啃咬指甲”……

其实,孩子“啃咬指甲”这种行为大多数的原因与精神紧张有关,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心理压力的产生比如学习压力、家长的期望太高时孩子会紧张;在生病时也焦虑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咬指甲症的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的经历。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啃咬指甲,有时反映出一种心理情绪。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我们在不经意间咬指甲,如果有意识的注意一下,就会知道,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下,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通过咬指甲行为来放松压力,同时我们考虑一些难以决择的问题时,也会咬指甲。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啃咬指甲”的行为主要来由于在小时候这种行为被强烈制止。家长的反对制止和提醒“啃咬指甲”,反倒会使得这种行为保留下来,甚至越演越厉害,那么慢慢地这个行为就成了这个孩子固定的情绪释放和关系的再现。惩罚也可以强化,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可能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就会让他这个行为变本加厉。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这就是所谓的“负性强化”。

孩子“啃咬指甲”有个前因后果,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行为的养成有个过程,停止可不是说停就停的,家长不能操之过急!早发现、科学引导,年龄越小,越好纠正。

1、家长需要多花时间陪孩子玩耍和交流:

工作再忙碌,爸爸妈妈也需要多陪伴孩子玩耍,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思想,早期发现孩子的“啃咬指甲”的行为,了解孩子出现行为的缘由,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爸爸妈妈经常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宝贝当然也会拷贝不走样。

2、告诉孩子“啃咬指甲”的危害:

告诉孩子病从口入,指甲是病毒和细菌等罪犯窝藏的“第一圣地”,啃手指甲会让病菌进入到宝宝的体内,造成一些病痛,例如腹泻、腹痛、肠炎等,还有可能会损伤指甲,导致指甲痛、出血,甚至感染,长期啃咬指甲还可能会影响牙齿的发育。

3、不制止、不体罚,多鼓励、多激励:

当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出现“啃咬指甲”的行为,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让孩子内心产生罪恶感和自卑感、愈加紧张,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修剪指甲。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改掉“啃咬指甲”的习惯,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每一个第一次和一切困难,教会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多表扬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阳光的性格,半天、一天、一周……没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就要有奖励。

4、定期健康体检排除病理因素,心理诱导:

儿保门诊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孩子缺铁、缺锌、血铅招标等,按医嘱早期食疗或药物治疗。发现孩子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可以去儿童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从医学的角度发现孩子行为的可能原因,用科学方法面对,理性判断和应对,诱导改变有个过程。

王维洁/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儿科主治医师

f8356408235422c7e3db85b6b421cde7.jpg

冀教育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 输入分数,一键匹配录取院校
  • 河北招生政策 挑大学 选专业 选科指导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