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一场全民实验后,教育行业的7点收获


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行业的既定节奏,相较其他行业的单纯变得更坏或者更好,教育着实复杂些。

“直播课老师和钉钉受不了,录播课家长受不了,只要上课学生就受不了。”眼看着“学习”这件严肃的事情越来越像段子,教育部不得不接连发文和解读“停课不停学”的初衷。

但不可否认,技术应用仍是危机下最优的解决办法。

所以,除了调侃,我们必须承认地是,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动员超过2亿的学生、教师、各类服务商共同参与到一场同频行为中的经历是前所未有的。

从这个角度来来看,这一次“停课不停学”是用全民力量为教育行业的迭代升级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场全民大型实验后,教育行业能收获到了什么?

教育意义的思考

这场大型行为艺术在振聋发聩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和真理,即:上课不等于教育。相比之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来之不易,不能只安放没有思想的头颅”显得尤为动人。

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教育家们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凭借这种内在自由、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进校的半透明市场被需求砸开一个口子

不可否认,“停课不停学”使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必要性被验证,教育部每年3000-4000亿的经费投入是这一次学校得以迅速线上转型的有力支撑,不至于全盘“冷启动”。`

同时也打破了学习以往的教育舒适闭环,信息化手段教育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如果要说这会对进校采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认为最大的影响是将这个半透明的市场砸开了一个口子,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学校的采购心态,从销售导向向产品导向倾斜。

坦白讲,进校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一方面渠道是主要的依附力;另一方面受制政府决策惯性,任务制采购也是潜规则,所以会出现软件企业40%的利润都分给了渠道商,软件产品进校搭载硬件的现实。

不过这次疫情将可能成为一个拐点。

首先多样化产品涌现,为必须使用信息化设备的学校提供了多种选择;其次重使用效果的深度使用让学校对现有产品的实用性有了足够的判断,对于产品的服务水平有了足够的检验;再则教师的深度使用实践激发了实际需求,什么样的产品是真正被需要,值得被付费被深度考量。

老师完成了一次“时代”的刚性接轨

相比于高速变迁的科技和市场,教育的变化节奏确实相对较慢,显得略微落后。当前的教育形式已经延续了近千年,院校最大的诟病是与时代“脱轨”。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可以回溯到40年前,1978年文革后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提出将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应用到教育中来。第二阶段是1999年,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正式启动之年,第三阶段是“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教育信息化1.0阶段时期提出基础社会建设、资源开发与应用、管理系统构建的三大核心任务。

回顾成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的基础硬件设施已建成完毕。在解决了可量化的指标之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如何将工具用起来,用得好仍然是主要问题,因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依靠的不是仅仅是硬件的配备,更重要的老师作为使用者的应用普及。

而这一次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带来的最大突破是老师们对于在线工具的应用,“被动”完成了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新技术和老教师完成了一次碰撞。

家庭教育不等于陪着写作业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也改变了学生们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伴随着“停课不停学”,家庭教育也被实践,一方面体现在授课场景上,IPTV、网络电视纷纷入局线上课,能否拓展出新的市场还需验证,更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家庭中的亲子教育上。

根据学术界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其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包括了习得生活技能、处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家庭成员间关系、爱护、帮助、指导等多方面内容。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教育部组织召开《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编制工作启动会,旨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实践中,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当父母不用考试。”被看做是恶性事件发生后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佐证。

在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中,当英国公立校校长和顶级私立校在交换之后,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是:“这里的孩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和学校有着相同的理念。”

打破“唯分数论”,学生的身体健康、社会情绪、德育兴趣养成等都需要家庭教育的践行闭环,在陪伴了孩子进半个月的学习时光之后,希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再是一个口号。

在线教育不是把线下教育搬到网上那么简单

再经过了这一系列尝试之后,给线下机构上了生动的一课是,在线教育并不是把线下教育搬到网上那么简单。但让习惯了一种授课方式的老师赶鸭子上架,一秒切换成另一种生态下的名师,用脚趾头想都知道难度有多大。

在这里我们以学而思为例,一窥在知名机构当网校老师有多难以及需要多么庞大的支持部门。

在教师“选拔”方面,首先是5%的低录取率;其次是为期一个月的全封闭训练和淘汰机制,包含练课、板书等基本授课方式、课堂把控、教案撰写和升学相关政策的考核;训练完成后还有接受校长亲自面试、教研员现场评课;14天教师岗前培训,60:1的空讲体系。最后还有定期的教师等级排名。

在“大中台”方面,为了实现标准化的教学体验,学而思采用教研和一线教学的分离的方式。一支 300 人的高水平教研团队负责搜集各地考试题用于编撰教材,设计课程,培训教师。

在这样的模式下,一线教师只要按照教材规范授课,同时具备解题和答疑的能力,就能够让学生学到东西,成为能让人接受的教师。

总结而言,在线教育体系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老师,而应该是一名产品经理。

教学场景的重要性

基于教学评价的依据,如果要对教学效果的评估,需要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其中两个最核心的环境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在改变了教学环境之后,传导链条失效了。因为无论是被逼成在洗手间授课的网红老师还是躺在床上上体育课的学生似乎都谈不上是合格的教育参与者。

在我国在线教育用户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场景,增强学习效果,确实让在线教育企业们绞尽脑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1.72亿,手机在线教育规模达到1.42亿,为了留住屏幕前的学生的注意力,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沉浸式和游戏式,教学科技企业们甚至用上了AI技术通过人脸和情绪识别追踪学生课堂反应从而反馈到教研阶段。

OMO成为教培机构标配

OMO即“线上线下融合”。与单纯将交易过程放到线上,线下进行交付的O2O模式不同,教育OMO模式是一种依靠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模式。从目前的状态看,教育行业OMO的加速发展已成必然。

受疫情的影响,线下培训机构不得不暂停授课活动,并转移线上谋求发展。线上教育具有去空间化、随时随地可进行学习的优势,正好补足了当前线下机构的短板。

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引入,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学生衍生出的在线数据更易形成,从而指导“教学测评练”五个环节。

正如上文所说线上培训的难点,考虑到机构成本,线下教学长于营造学习氛围,制造情感连接。同时,基于线上内容和产品进行当地教学的个性化服务管理,确保学生学习效果。

所谓取长补短,利用新技术为传统模式赋能,从而实现1+1>2的效果。

f8356408235422c7e3db85b6b421cde7.jpg

冀教育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 输入分数,一键匹配录取院校
  • 河北招生政策 挑大学 选专业 选科指导

—————————其他方式登录————————